買賣合同中必須包括爭議解決方式(買賣合同中必須包括爭議解決問題)
買賣合同中必須包括爭議解決方式
買賣合同訂立后,在履行過程中,如果出現糾紛的,當事人可以選擇協商、調解、仲裁或者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爭議。協商和調解是耗費時間和成本最低的兩個方法:協商,就是雙方當事人就爭議問題協調,盡量在沒有外界介入下商討出解決買賣合同糾紛的方法。比如一方當事人不能按期履行債務時,另一方可以允許對方分期償還,或者用實物抵債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調解,就是在部分組織或者個人介入下,協調買賣雙方達成一致的調解協議。雖然調解協議也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合同,但是為了取得更好的執行力和證明力,雙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制作民事的調解書。仲裁是指,買賣雙方向仲裁機關提出申請商事仲裁。與訴訟相比,仲裁更加節省時間和費用,仲裁機關會根據雙方的意見,制作仲裁協議,解決買賣糾紛。
訴訟就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審理買賣合同的糾紛案件。訴訟就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作出判決。雖然耗時長和耗費高,但是由于人民法院作為司法機關,具有司法執行力,因此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選擇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
解決買賣合同糾紛有哪幾種方式?
1、協商。
2、仲裁,仲裁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發生爭執,協商不成時,根據有關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由一定的機構以中間人或第三者的身份,對雙方發生的爭議,在事實上作出判斷,在權利和義務上作出裁決。用仲裁的方法解決合同糾紛是常用的一種方法。
3、訴訟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后,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九十三條【合同約定解除】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在現實生活中經濟糾紛是經常發生的,經濟糾紛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是需要盡快解決的。以下詳細介紹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1
合同糾紛有哪些解決方式
對于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和解、調解、仲裁、訴訟。
1、和解。和解是由爭議各方根據合同約定的違約責任和各方實際情況,自行協商而不需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糾紛常見的解決方式。但由于和解協議缺乏的法律約束力,有些人可能會出爾反爾,使和解結果成為一紙空文,延誤了糾紛的有效解決。
2、調解。調解是由爭議各方選擇信任的第三方居中,就合同爭議進行調解處理。調解通常是以各方互諒互讓為原則進行。此方法解決糾紛的可能性較和解大一些,但由于調解協議與和解協議一樣不具有強制性效力,也使得糾紛的解決難盡人意。
3、仲裁。仲裁指爭議各方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糾紛發生以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爭議提交法定的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依據仲裁規則居間進行居中調解,依法做出裁定的方式。當事人不愿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并可根據生效的仲裁協議申請強制執行。
4、訴訟。訴訟是解決合同爭議的最后方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爭議雙方的請求、事實和法律,依法做出裁判,藉此解決爭議的方式。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2
一、合同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主要有: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
1、協商
合同當事人在友好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協商解決糾紛,這是最佳的方式。
2、調解
合同當事人如果不能協商一致,可以要求有關機構調解如,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的,可以要求上級機關進行調解。上級機關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而不能進行行政干預。當事人還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機關、仲裁機構、法庭等進行調解。
3、仲裁
合同當事人協商不成,不愿調解的,可根據合同中規定的仲裁條款或雙方在糾紛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4、訴訟
如果合同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事后也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糾紛起訴到法院,尋求司法解決。除了上述一般特點之外,有些合同還具有其自愿的'特點,如涉外合同糾紛,解決時可能會援引外國法律、而不是中國相關的合同方面的法律。
二、如何選擇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
仲裁與訴訟制度各有優劣勢,二者形成相互補充的狀態,也構成了我國基本的法律裁判程序。因此,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
1、關于效率。
當事人發生糾紛一般都希望盡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以避免投入更多的財力、時間成本。在這點上,仲裁比較占優勢。首先,仲裁的受理和開庭程序相對簡單,訴訟相對復雜;其次,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裁決立即生效。訴訟實行兩審終審,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還可上訴
并且提起上訴程序仍需時間:再次,目前訴訟的案件呈上升趨勢,而人民法院的訴訟資源有限,加之案件的復雜程度、法官的判案水平、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和影響等因素,一個案件從人民法院受理到判決生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2、關于靈活性。
在仲裁中,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仲裁機構、選擇仲裁員,甚至選擇仲裁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用的實體法。特別是可以據仲裁員的經驗、閱歷、職稱、學歷、品行素養、仲裁水平等諸多方面來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仲裁員。而訴訟則基本確定了受理的法院、審判員、審判的程序、時間及地點。當事人只能通過調整自己的相關情況來應對訴訟。
3、關于專業性。
有些糾紛的事實判別強于法律判斷,而這些事實判別又需要相當豐富的專業方面的知識,這正是仲裁機構既具社會威望、又具備權威的相關專業知識且熟悉法律規范的專家仲裁人員的優勢,因而審理案件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有利于這些糾紛的解決。而法院的法官往往只具有法律的專業知識,對糾紛所涉的專業知識不一定了解,在事實認定上可能存在不足。
4、關于權利救濟。
仲裁是一裁終局,在快捷方便的同時,又失去了二審的監督作用,沒有了當事人進一步主張權利的回旋余地。當然在法定情況下,當事人是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而訴訟本來就是二審終審,即便是發生了法律效力的判決,當事人還可以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救濟途徑相對更廣。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3
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和方式有四種,分別是:
(一)雙方協商處理解決經濟糾紛
在發生經濟糾紛后,買賣雙方心平氣和坐下來協商,違約一方當事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對方弄清是非曲直,能夠理解自已違約的原因。必要時,雙方各自作出一定讓步,最后達成和解,消除分歧。
(二)他人調解處理解決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發生后,雙方各執一詞,各有各的理由,不能達成諒解,需要雙方都非常信任的第三方居中調解。
調解在性質上與協商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最后的解決辦法還須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同意才能成立。
(三)指定機構仲裁解決經濟糾紛
仲裁是指買賣雙方在訂立合同時,明確今后如有經濟糾紛,自愿把他們之間的經濟糾紛交給仲裁機構進行裁決;或在經濟糾紛發生之后,買賣雙方相互訂立協義指定仲裁機構進行裁決。仲裁是解決經濟糾紛的一種主要方式。
只有在訂立合同時,設有仲裁條款的經濟糾紛適用仲裁?;蚪洕m紛發生后,雙方協商未成,第三者調解未能獲得雙方的認可。買賣雙方為了有效解決經濟糾紛,冷靜下來達成了仲裁協議,才能向專門的仲裁機構,或者臨時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四)司法機關審理。
司法機關審理即向法院訴訟。買賣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調解未果,又無誠意達成仲裁協議,只能由司法機關介入當事人之間的經濟糾紛,作出最后的判決。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條件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買賣合同糾紛的解決方法規定
法律分析:買賣合同糾紛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的方式解決。協商是當事人自由選擇在自愿原則下解決合同糾紛的方式,而不是合同糾紛解決的必經程序。調解是指在第三人主持下,通過運用說服教育等方法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糾紛。仲裁是指發生合同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爭議發生前或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關進行裁決并解決糾紛的方式。訴訟是指合同糾紛發生后,當事人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合同糾紛依法予以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五條 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合同糾紛處理的方式包括什么
一、 合同糾紛 處理的方式包括什么 1、協商和解 協商和解是指合同糾紛當事人在自愿友好的基礎上,互相溝通、互相諒解,從而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 合同糾紛時,當事人應首先考慮通過協商和解解決糾紛,因為和解解決糾紛有如下優點:簡便易行,能經濟、及時地解決糾紛;有利于維護合同雙方的合作關系,使合同能更好地得到履行。有利于和解協議的執行。 2、調解 調解,是指 合同當事人 對合同所約定的權利、義務發生爭議,經過和解后,不能達成和解協議時,在經濟合同管理機關或有關機關、團體等的主持下,通過對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促使雙方互相作出適當的讓步,平息爭端。自愿達成協議,以求解決經濟合同糾紛的方法。 3、仲裁 仲裁、亦稱“公斷”,是當事人雙方在爭議發生前或爭議發生后達成協議,自愿將爭議交給第三者作出裁決,并負有自動履行義務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式。這種爭議解決方式必須是自愿的,因此必須有仲裁協議。如果當事人之間有仲裁協議,爭議發生后又無法通過和解和調解解決,則應及時將爭議提交仲裁機構仲裁。 4、 訴訟 訴訟,是指合同當事人依法請求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審理雙方之間發生的合同爭議,作出有國家強制保證實現其合法權益、從而解決糾紛的審判活動。合同雙方當事人如果未約定仲裁協議,則只能以訴訟作為解決爭議的最終方式。 二、協商解決合同糾紛要注意什么 發生合同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自行協商解決糾紛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分清責任是非。 協商解決糾紛的基礎是分清責任是非。當事人雙方不能一味地推卸責任,否則,不利于糾紛的解決。因為,如果雙方都以為自己有理,責任在對方。則難以做到互相諒解和達成協議。 2、態度端正,堅持原則。 在協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既互相諒解,以誠相待、勇于承擔各自的責任, 又不能一味地遷就對方,進行無原則的和解。尤其是對在糾紛中發現的投機倒把, 行賄 受賄 ,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要進行揭發。對于 違約責任 的處理。只要合同中約定的 違約責任條款 是合法的,就應當追究違約責任,過錯方應主動承擔違約責任,受害方也應當積極向過錯方追究違約責任,決不能以協作為名。 假公濟私,慷國家之慨而中飽私囊。 3、及時解決。 如果當事人雙方在協商過程中出現僵局,爭議遲遲得不到解決時,就不應該繼續堅持協商解決的辦法,否則會使合同糾紛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一方當事人有故意的不法侵害行為時,更應當及時采取其他方法解決。 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糾紛的當事人,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和合同的約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達成和解協議,自行解決合同糾紛的一種方式。 從理論上講,合同簽訂后,雙方依約履行就可以了,一般不會發生什么糾紛,但事實并不是如此,反而合同糾紛頻頻發生。在實踐中,不少糾紛的雙方受到利益的驅使,做不到協商解決糾紛。這種情況下,其實當事人還可以考慮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合同方面的糾紛,如仲裁、訴訟。
買賣合同糾紛解決方式
法律主觀:
1.協商解決,合同雙方當事人如果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出現了糾紛,首先應按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加以解決。既不應采取消極拖延的辦法,也不應采取扣發貨物或拒付貨款的辦法自行行使法律處分權,因為這兩種做法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按照法律規定,應該首先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協商解決糾紛,雙方是建立在互諒互讓、平等磋商的基礎之上,不影響團結以及今后的繼續合作,還可以節省時間、人力和費用,所以,應該更多地采用這種方法。,對于需債務人償還債務而其一時又無力償還的,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協商解決:,(1)分期償還。如果債務人因產品積壓或者因外債收不回來而暫時無力償還的,那么可以待積壓的產品推銷出去后,或者外單位的欠款收回后償還。如果因管理不善暫時虧損但尚未公告破產的企業,經過努力還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管理盡快扭轉虧損的,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分期分批還款計劃。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實現,還可以使債務人積極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改變無力償還債務的被動局面。,(2)實物抵債。如果債務人因產品嚴重積壓沒有資金償還債務時,還可以經過雙方協商采取以產品抵債的辦法來解決。以產品抵債,既可以幫助債務人推銷積壓的產品,又能起到償還債務的作用,將“死物”變“活物”,這對國家、對當事人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另外,以實物抵債也可以采取由債權人代理推銷產品的辦法,用實際推銷的貨款來抵償欠款。,2.仲裁解決,仲裁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發生爭執,協商不成時,根據有關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由一定的機構以中間人或第三者的身份,對雙方發生的爭議,在事實上作出判斷,在權利和義務上作出裁決。用仲裁的方法解決合同糾紛是常用的一種方式。,當事人采用仲裁的方式解決合同糾紛,應注意以下問題:,(1)仲裁期限。當事人一定要抓住時機,在法律規定的申請仲裁的有效期限內,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避免因錯過時機而喪失自己申請仲裁的權利。,(2)仲裁機關及管轄。根據合同仲裁條例的規定,合同仲裁機關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設立的合同仲裁委員會。案件管轄原則是,一般由合同履行地或合同簽訂地的仲裁機關管轄。因此,當事人應向有管轄權的仲裁機關申請仲裁。,(3)仲裁效力。通過仲裁機關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后,協議即具有法律效力,雙方必須認真遵守。如果調解不成,仲裁機關最后作出的仲裁裁決便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遵守,否則,法院則要強制執行。,3.訴訟解決,當發生合同糾紛后,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企業通過訴訟來解決合同糾紛的也越來越多。,1、案件的判決結果要看法律規定以及雙方的證據?,F在,尚未開庭,判決結果未出,不能判定法官的行為是否偏袒,您現在主要是對訴訟程序不了解,才會產生各種誤會。,2、法官主動調取證據是法律法規允許的,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的,法院可以主動調取證據或應一方申請調取證據,并不屬于偏袒一方。您如果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也可以申請法官主動調取證據。,3、立案八個月未開庭確實是不正常的,可以向有關機關反映。但如果被告充分利用了法律規定的程序,拖延開庭的時間,立案八個月未開庭是可能存在的。如果是被告利用法律規定的程序,與法官無關。律師就經常利用法律規定的程序,拖延審判的期限,以取得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4、被告就同一案件起訴原告,是正常的,可能屬于反訴,也可能是另行起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第一百二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并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并告知對方當事人。,第一百二十一條,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如果是民事的合同糾紛報警是沒有用的,公安機關不受理,如果合同糾紛涉及到詐騙的,就可以到公安機關報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法律客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八條
由于出賣人的原因,買受人在下列期限屆滿未能取得房屋權屬證書的,除當事人有特殊約定外,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的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的期限;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的標的物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買賣合同的標的物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訂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或者損失數額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已付購房款總額,參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計收逾期貸款利息的標準計算。
如何解決買賣合同糾紛,有哪些解決方式
解決買賣合同糾紛有以下方式:
1、協商。
2、仲裁,仲裁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發生爭執,協商不成時,根據有關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由一定的機構以中間人或第三者的身份,對雙方發生的爭議,在事實上作出判斷,在權利和義務上作出裁決。用仲裁的方法解決合同糾紛是常用的一種方法。
3、訴訟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后,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
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訴訟時效,合同作為民事合同的一種,訴訟時效一般的時效規定,即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然從最新修改的相關規定已經做了相應的更改,期限改為三年,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
2、訴訟管轄。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訴訟,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合同簽訂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這一規定,當事人應當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保全。
3、在訴訟過程中,如果一方當事人發現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有可能很快滅失或者被隱藏、轉移,使自己申請給付的訴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可以在法院作為判決之前,先行向法院申請訴訟保全,以保證自己權利的實現。
合同爭議解決方式包括( )。 a 和解
法律主觀:
一、合同爭議的和解調解
合同爭議的和解調解需要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當事人不愿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 法院執行 。
二、合同發生糾紛怎樣處理
實踐中,針對合同發生的糾紛,主要有以下處理方式:
1.協商。
2.調解。合同當事人如果不能協商一致,可以要求有關機構調解。
3.仲裁。
4.訴訟。如果合同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事后也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 合同糾紛 起訴到法院,尋求司法解決。
三、合同糾紛中自由選擇權的條件限制有哪些
應注意的是,合同糾紛中這種自由選擇權是有條件限制的,這些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議管轄不得違反級別管轄與專屬管轄。
2.被選擇的法院必須與合同有關聯,即只能在被告住所地、 合同履行 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的法院中進行選擇,而當事人在制訂合同爭議條款時應做到表述明確,選擇的管轄法院是確定、單一的,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協議選擇兩個以上管轄法院。
3.合同當事人只能就第一審案件決定管轄法院,而不能以協議決定第二審法院。
4.雙方必須以書面方式約定管轄法院,口頭約定無效。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范文本訂立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合同中爭議解決方式條款如何擬定
合同中關于爭議解決方式的一般約定如下:本協議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由各方友好協商解決,也可申請有關主管部門調解;協商或調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種方式解決:(1)提交__________仲裁委員會仲裁;(2)依法向__________人民法院起訴。
法律分析
不涉外或者甲乙雙方都在中國,在合同訂立履行過程中一般發生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比較常見。如產生爭議,解決方式一般會有1、雙方協商解決,2、雙方解決不了,有合同會規定第三方調解,第三方調解一般包括第三人或者第三方機構進行。3、采用仲裁條款解決爭議,但要注意以下內容,仲裁條款和訴訟條款不可以同時約定,如同時約定,仲裁條款一般無效;另外就是約定不明導致的仲裁條款無效,要約定明確仲裁地和仲裁機構,有些仲裁條款常因沒有仲裁地甚至沒有此仲裁機構而導致的無效。4、管轄法院訴訟,此種是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解決合同中出現的爭議。在訴訟解決爭議中,法院管轄地是重點,雙方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法律規定。以下是具體內容:本合同在訂立、執行和解釋等過程中發生的任何爭議和糾紛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十八條規定,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但一方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期間內提出異議的除外?!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