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刑事責任是指什么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主刑職能中,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核胡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仔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改鎮攔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第十七條之一【刑事責任年齡】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
追究刑事責任,是指通過偵查、起訴、審判活動,查究特定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按法定程序來進行。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后,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一百零一條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衍生問題:
刑事案件可以請幾個律師?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最多兩名的律師擔任辯護人,辯護人受到委托后應該及時通知辦案的司法機關。 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追究刑事責任是指通過偵查、起訴、審判活動,追究行為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按法定程序來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追究刑事責任的意思就是說可能承擔以下責任:1.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3年。2.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1年。3.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并罰不得超過20年。4.無期徒刑。5.死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追刑責是什么意思
追究刑事責任,是指通過偵_、起訴、審判活動,查究特定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吵慶定,按法定程序來進行。
符合以下要件即可追究刑事責任:
1、犯罪客體,即侵害了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即實施了危害行為、危害行為造成或者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
3、犯罪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即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的主觀心理狀態。
刑事責任具有以下特征:
1、強制性。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國乎虛家強制犯罪人承擔的法律責任。
2、嚴厲性。刑事責任是性質最為嚴重、否定性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后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3、專屬性。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或單位承擔,具有專屬性,不可轉嫁,不能替代。這與“刑罰止于一人”的思想和原則是一致的。
4、準據性。刑事責任是犯罪事實的綜合反映,也是刑法規范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為確定刑罰提供根據和標準。刑事責任一經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更不允許“私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歲碰燃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法律主觀:
刑事追責指通過偵査、起訴、審判活動,查究特定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按法定程序來進行。 《 刑法 》第八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 法規 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 有期徒刑 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法律客觀: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追究其責任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追究刑事責任,是指通過偵查、起訴、審判活動,查究特定人因實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按法定程序來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一個人在犯罪行為被發現后,按照國家法律規定,被司法機關依法采取刑事訴訟程序,對其進行審判、判決,并根據犯罪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等,給予相應的刑事處罰。刑事責任是指因犯罪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罰款、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等。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由于涉嫌或實施了犯罪行為,被司法機關認定有罪,因而被判處相應的刑事處罰。這是一種法律制裁措施,旨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權利。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什么意思
對犯罪行為的追訴。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對犯罪行為的追訴,即行為已經侵犯了《刑法》,且達到了需要進行追究責任的程度,是指通過偵、起訴行為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而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消除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刑事責任指的是犯罪分子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承擔的按刑事法律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與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與沒收財產。
追究刑事責任情形
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第一,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第二,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的;第三,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免予刑事處分的;第四,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刑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包括:第一,勞動者被人民檢察院作出不予起訴決定的;第二,勞動者被勞動教養。 對于不包括在追究刑事責任之內的情況,用人單位雖然不能依據此條款解除勞動合同,但可以依據其他條款解除勞動合同。比如依據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或者客觀情況變化等條款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