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詐可以判刑嗎(為什么詐騙案警察不愿意管)
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的區別
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的區別
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別。
1.性質與目的:
民事欺詐:主要是在民事活動中,一方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或逃避某種義務。
2.刑事詐騙:是一種犯罪行為,涉及刑法范疇。行為人通過欺騙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其目的是為了非法獲取他人的財物。
法律后果:
1.民事欺詐:涉及的是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如果欺詐行為嚴重到違反了刑法,也可能涉及刑事責任。
2.刑事詐騙:涉及的是刑事責任,如被判刑、罰款等。
手段與程度:
1.民事欺詐:手段可能相對簡單,程度相對較輕。例如,在買賣中故意隱瞞商品的真實情況。
2.刑事詐騙:手段可能更加復雜和隱蔽,程度也更嚴重。例如,利用虛假身份進行多次的詐騙行為,導致受害者遭受重大經濟損失。
法律保護:
1.民事欺詐:受到《民法典》的保護,受害者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2.刑事詐騙:受到《刑法》的保護,犯罪者可能面臨刑事處罰。
綜上所述: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在性質、目的、法律后果、手段和程度以及法律保護上都有顯著的區別。對于這兩者的區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律,為受害者提供適當的法律保護。
法律依據:
_《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p>
_《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p>
民事欺詐可以報警處理嗎
公民遭受到民事欺詐后,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的,公安機關認為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且屬于自己管轄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予以立案。如果公安機關沒有立案的,一方可以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欺詐行為人賠償損失。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有什么區別
詐騙罪與民事欺詐的相同點是: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不管是口頭合同還是書面合同。法律上最終都是無效合同。兩者都采用欺騙方法,包括捏造事實、歪曲事實和隱瞞事實真相等,意圖使對方陷入錯誤而處分財產,主觀上都是故意,其目的都是非法取得對方付的“標的物”。但是兩者在細微之處,還是存在區別:
第一,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履約能力,包括履約的現金、固定資產、產品、債權等,如果沒有,則涉嫌詐騙的故意明顯;
第二,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積極履約行為,正常的市場交易,履行義務一方會為履行義務積極籌備,如果毫無準備,則涉嫌詐騙的故意明顯;
第三,當獲得騙取的資金或者物品之后,是正常的市場運作,還是隱匿、轉移,揮霍,如果不是,則涉嫌詐騙的故意明顯;應注意,判斷屬于民事欺詐還是刑事詐騙,不能單純從某一方面去確定,應該綜合全案信息的判斷才是準確、客觀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事合同欺詐會否判刑
法律主觀:
民事合同欺詐的后果為,對方可以申請撤銷合同,欺詐人要返還因欺詐合同獲得的財產;而且欺詐人對因其欺詐行為給被欺詐方造成的損失應予以賠償。如果構成合同 欺詐罪 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客觀:
《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事欺詐罪怎么判刑
法律分析:民事欺詐行為導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為無效,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情節輕微的,按民事糾紛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事欺詐是否構成犯罪
民事欺詐一般是不構成犯罪行為的。
1、我國相關的法律中并沒有規定民事欺詐罪這一罪名,民事欺詐行為是一種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不構成犯罪;
2、如果情節嚴重且欺詐金額較多的話構成詐騙罪;
3、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4、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5、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6、詐騙者中最低的量刑就是單處罰金,所以詐騙罪最少是不判坐牢,但是如果說坐牢最少的話就是管制,管制是一個月至三個月,即最少判一個月。
詐騙罪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
2、客觀要件,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
3、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犯罪;
4、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綜上所述,民事欺詐的行為是否構成詐騙罪,但是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詐騙罪。法律上有明文規定,遇到他人欺詐自己的行為不知道是否詐騙也可以馬上去報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民事欺詐屬于公安還是法院管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民事詐騙歸公安管轄,法院判決。民事欺詐主要是指行為人為了用于經營,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當事人陷入認識錯誤并與其訂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實施欺詐行為獲取對方的一定經濟利益。
民事欺詐的構成要件有: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